雅各書要理問答 第654問:孟德爾頌的詩歌〈 I waited for the Lord〉有什麼特點❓

Loding Video
上一問下一問
分享:



字幕:繁中 簡中


雅各書要理問答 第654問:孟德爾頌的詩歌〈 I waited for the Lord〉有什麼特點❓

〈詩40:1〉「我曾耐性等候耶和華;祂垂聽我的呼求。」撒但對那些真正忍耐等候耶和華的人,牠無辦法施展牠的惡計來毀壞我們。孟德爾頌(Felix Mendelssohn, 1809-1847)寫了一首偉大詩歌〈 I waited for the Lord〉,我相信這是浪漫時代中最美的旋律之一;從12歲唱這首詩歌到現在,我還是非常、非常喜愛這旋律。這首詩歌有兩個特點,第一就是優美的旋律。優美的旋律是用時間藝術來得勝時間的表達;音樂是時間藝術,當人利用時間的進展,將音高與節奏配合得很好時,就用那一段時間表達了不能被時間淘汰的音樂,這就是音樂偉大的地方。偉大的音樂是嘲笑時間,而且不被時間吞吃的。年日越久,人對那一段時間聽過的音樂,就越欣賞、越受其中的美所感動。音樂是利用時間卻淘汰時間的時間藝術。這首詩歌第二個特點,就是在它進度中沒有混亂、急躁,而是有把握、有方向、不受干擾的穩定性。這首詩歌我盼望你們去買一些好的錄音來聽,至少聽一百遍,聽完了以後你就知道,如果不聽,也不知道要怎麼樣懊悔就是了。

〈 I waited for the Lord〉聖詩欣賞,請點選

「I waited for the Lord and He listen to my prayer,我曾耐心等候耶和華,祂垂聽我的禱告。」這首詩歌在孟德爾頌的《第二交響樂 讚美頌, Lobgesang, Hymn of Praise》。《第二交響樂》原來是他的《第五交響樂》,也就是他一生所寫的五大交響樂中的最後一首;而他的《第五交響樂》原來是他的《第二交響樂》。孟德爾頌的《第二交響樂 讚美頌》跟貝多芬(Ludwing van Beethoven, 1770-1827)的《第九交響樂 合唱》有一個相同的地方,就是先以器樂演奏達到高潮,人聲才加入。貝多芬的《第九交響樂 合唱》所頌讚的快樂,「頌讚人類應當丟棄一切的痛苦,享受從天上而來的快樂。」這些呼籲其實不是從《聖經》得著的靈感,也不是從神的應許得到的肯定。但是孟德爾頌的《第二交響樂 讚美頌》的後半段,差不多半鐘頭的音樂裡,特別是這一首〈我曾耐性等候主 I waited for the Lord〉你就發現有一種很奇妙的穩定性,是使用時間卻超越時間,是從內心表達出來的平安。

#歡迎邀請您認識的親友,手機申請LineNotify, 📲每早7點收到唐牧師每日要理問答,一同思想主道😇。請以手機開啟Line,點選我,開始申請

#收看上千部完整中文講道影片,請上網https://stemi.tv,中國地區https://stemitv.org

#為STEMI TV事工奉獻點選我



福音分類:文化使命、苦難神學、實踐神學、詩篇、詩40:1、雅各書、雅5:7、雅5:8、雅5:9、雅5:10、雅5:11


文化分類:宗教情操、基督教音樂、交響曲比較


關鍵字:孟德爾頌、Mendelssohn、 I waited for the Lord、耐心、耐性、等候、音樂、時間藝術、使用、得勝、淘汰、穩定、貝多芬、Beethoven、第九交響樂、合唱、撒但、惡計、聖經


影片出處:
雅各書41 00:13:33~00:17:27 共3分54秒

#Follow 訂閱 STEMI TV channel 頻道 on WhatsApp
#申請LineNotify 📲手機每早7點收到唐牧師每日要理問答😇,
#收到唐崇榮佈道團最新消息,歡迎加入STEMI Line好友,請點選:加入好友
#為STEMI TV事工奉獻